每天省下5毛钱 慈济大爱启发人心良善

编者按:2011年10月18日,上海玉佛寺觉群文化周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。闽南佛学院释启明在会上发表题为《从台湾慈济基金会看社会服务功能》的论文,他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机构的创立、运作、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、成员、戒律、分布和社会服务功能,总结了慈济的理念:重视的不单是救济、援助的成效,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,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,全身心服务于社会与人类。(2011年10月19日 15:37   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)

闽南佛学院启明法师。(图片来源: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:丹珍旺姆)

论文摘要如下: 

     1966年,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创办于台湾花莲县。慈济的志业包含慈善、医疗、教育、人文等四项;另推动骨髓捐赠、环保、小区志工、国际赈灾等项目建设。经费完全来自民间,善款的使用得到最佳监督。1991年至2006年初,累计援助全球61个国家。慈济作为中国一个慈善机构,其全球扶贫的实践对我们具有示范意义。

一、创立之因

       1966年的“一滩血事件”:证严法师前往一家私人医院探望信徒,见地上一滩血迹,听人告知,是一名妇女小产,因缴不起8000元保证金而被医院拒纳,法师当即生起一念“不忍之心”,萌生成立慈善组织,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。

    而后,法师在普明寺研修佛法,巧遇三位天主教修女,在彼此讨论佛教与天主教的教义时,其中一位修女提及“佛教信徒这么多、力量这么大,如果做社会服务的工作,影响会更大”。法师听罢,决定汇集社会的爱心,将来要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台湾后山,盖一所“不收保证金的医院”,救济世人。

    “一摊血”事件和“三修女”来访,促使法师下定决心创办“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”。1966年,证严法师秉承佛陀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用竹子制成的30个竹筒分交最初的30位信徒,每天从菜钱省下5毛钱投置竹筒内,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,如此的慈悲喜舍之心,带领弟子们深入社会角落,关怀贫病,帮助弱势者,开启了“竹筒岁月”的救贫、救苦、救急、救难的慈善工作。

二、组织运作

     证严法师受印顺导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影响,直接转“家家观世音,户户弥陀佛”为“人人观世音,个个弥陀佛”,赋予佛教精神以人间化、生活化。早期的慈济主要是募款及济贫,帮助那些付不起生活费与医药费的贫苦人,后来以“教富济贫”为目标,要求会员“以佛心为己心,以师志为己志”;范围迅速扩大,衍生出“四大志业,八大法印”的规模。希望建立“慈济社会”、“慈济家庭”,推动“慈济人文”。

 三、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 

    在推展其志业时,普遍以证严法师的“普天三无”为原则,并以此理念,推动“佛法人间化”的理想,致使慈善事业的运作能达到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及不分国度的境地,团体中含盖着其它宗教、种族的志工人士,极具世界大同趋势。

(一)四大志业证严法师曾说:“慈善是人类希望,医疗是生命希望,教育是社会希望,人文是心灵希望”。慈济的整个进程也就循着四大志业而相互穿插交错而展开。

1、慈善法师常说:“慈济以慈善起家”。慈善是慈济志业的根基,以佛教的福慧双修为理念,直接走入照顾户,对人间疾苦,予以伸援。慈济人的济贫工作,是“教富济贫、济贫教富”的结合,一方面,教导富裕者能看见贫穷者而认知自身的富有,进而付出一份爱心去济贫,体会“能付出才是真富有”,另一方面,济助贫苦者,使其能自立自强,更知感恩回馈社会,为社会增添一份爱的力量。

2、医疗慈济医院秉持“尊重生命、救人为先”的观念,成为全台湾医院立下免缴住院保证金的先例;1993年还成立“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”,主要承担捐髓救人的重大责任,截至2005年底,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免疫基因实验室,也是世界第三大骨髓数据库。

3、教育感于“名医易找,良医难求”,本着“社会的希望在人才,人才的希望在教育”和“付出无所求”的理念,慈济开办“慈济护理专科学校”(后改慈济技术学院),培养东部护理人才;创立慈济医学院(后升慈济大学)。慈济建构起一个“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技术学院、大学到研究所”的完整健全的教育体系,期盼能培养为社会奉献大爱与关怀的人才,表现如次几方面:第一“全人教育”,除专业教育外,更侧重启发良知、良能,将善与生活相结合,塑造健全人格。第二“全程教育”,除培养专业智能外,还侧重“尊重生命”、“全人教育”等涵养;覆盖面为托婴中心、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小学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硕士班、博士班。第三“美善教育”,核心是人文精神,课程强调中国传统精神的道德、礼仪、廉耻、合作、互助等观念,启发善性、生活本能教育,在行住坐卧中能以礼自律,待人接物、进退礼数都能具备美善艺术,树立整洁端庄的形象,成长慧命,体悟心性。第四“完全教育”,此教育从年幼开始,年少容易塑型,以导向整个人生的正确性,培养个体的信念,也贯彻到人生的始终,因此,慈济教育,从幼教到高等教育都是紧密连接、环环相扣。

4、人文“慈济人文志业中心”启动,结合《慈济月刊》、《经典》杂志、广播及电视台,整合平面与广播电视媒体,使慈济的人本精神更积极地朝着祥和社会、净化人心的目标迈进,使社会具有温情与美善的循环。这其中主要有:(1)慈济广播月刊(2)慈济广播电台(3)慈济广播电视(4)大爱网络电台

(二)八大法印八大法印原称“八大脚印”或“八种妙法”,除前四项志业,还有如下四法作为延伸的志业。

1、国际赈灾自1991年4月孟加拉国飓风重灾,造成约14万人死亡,慈济美国分会闻讯发起“一人一美元”的劝募活动,开启国际赈灾先例。到目前为止,慈济建立了“长期济助”、“房屋修缮”、“冬令发放”、“大型赈灾”等五大基本慈善工作型态。

2、骨髓捐赠1997年4月18日,台湾慈济的两名志愿者怀抱蓝色保温箱抵达北京,将台湾同胞捐献的1000毫升骨髓血缓缓输入到大陆17岁的白血病少年刘金权体内,此举成为台湾同胞第一次向大陆患者提供配对骨髓。目前,两岸骨髓库建立起长期的联系。更多人意识到捐献骨髓是“救人一命,无损己身”的悲心义举。“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”也由此成为世界第三大骨髓库、亚洲最大骨髓捐赠数据库。

3、环保1990年开启环保志业,践行“变废为宝,变宝为爱”的理念。身体力行地做到“环保三宝”不离身(环保碗、环保筷、环保杯),节约用水、随手关灯、衣食住行有节度,使环保成生活的一部分。除外,慈济还倡导素食文化。

4、小区志工推广“小区志工”计划。譬如,1996年贺伯台风后,志工们回归小区、深入小区邻里,就近快速地伸出援手照应;拉近了小区志工之间距离,关怀对象也更靠近,互动更频繁,人际间更默契,在危难时刻,能最先做到“闻声救苦”的菩萨道工作。

四、慈济团体成员

慈济的会员基本上有慈济荣誉董事(捐款100万以上)联谊会、慈友会(志工证上有红色莲花)、慈济委员(志工证上有蓝色莲花)、慈诚队员(志工证上有绿色莲花)、慈诚懿德会(志工证上有绿色莲花)、慈济教师联谊会、慈济人医会、慈济慈警会、慈济人援会、环保志工、福田志工、香积志工、慈篮联谊会、慈幼、慈少、人文真善美、书画家联谊会、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、外语队等。通常都穿着慈济基金会统一服装予以慈济服务。至2003年底,慈济已有委员16000多人,慈济队员6000多人,会员80万人。

五、慈济十戒

通常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,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、不抽烟、不吸毒、不嚼槟榔;不赌博、不投机取巧;遵守交通规则、孝顺父母、调和声色、不参与政治活动、示威游行。另外,证严法师力倡斋戒素食,其开示:“斋就是素食、不杀生,常起慈悲心念,同时断绝心中贪瞋痴等恶念;戒是持戒,守好人生的规矩,力行三好──说好话、做好事、发好愿,清净身口意”。

六、慈济分布

目前,慈济遍布32个国家及地区,台湾设联络点。慈济的大爱超越了政治、种族、宗教、地域、肤色等限制,惠及全世界。美洲方面有美国总会、北加州分会、纽约分会、新泽西分会华府分会、德州分会、芝加哥分会、加拿大分会、墨西哥分会等;亚洲方面有马六甲分会;印度尼西亚分会、新加坡慈济义诊中心、菲律宾分会、泰国分会、日本东京分会、中国大陆的静思书院(苏州市)、香港分会;非洲方面有南非分会、赖索托的马塞鲁分会;大洋洲方面有澳大利亚分会、纽西兰分会等;欧洲方面有英国联络处、法国联络处、德国汉堡分会、比利时共修处等。

七、从慈济援助中国大陆看社会服务功能

1992年慈济首度援助中国大陆安徽、江苏、河南三省以来,迄今援助面积已超二十省份,发放粮食、御寒衣物与棉被、奖学金、慰助金等,还协助学校、房舍、福利院、海堤等兴建工作。单从援助中国大陆点滴案例观察,有:社区服务、医疗服务、赈灾活动、教育圆梦几个社会服务方面。

结语

     慈济的创立者证严法师,重社会实践的务实性格,以及因“悲情”与“无常感”所引发的慈悲力量,深深触动台湾民众。历经40多年发展,成为台湾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。慈济打破宗教藩篱,体现出人间大爱,在举凡全球各地每逢天灾人祸肆虐,急需各界援助之即,屡见慈济志工穿梭其间,散播无私大爱。

   如证严法师所说:“能为人服务的生命,才是真正的人生”。慈济人凭着这种理念,结合深信因果,以慈悲心、忏悔心来行菩萨道的誓愿,使“菩提道心能相续,菩萨广行无量义”,将慈济的志业作为菩萨道的组成部分,于是,便可以突破一切阻力,将善念升起的剎那,化为永恒的善行,能全身心服务于社会与人类。

    善款管理运用方面,表现出遵守自律公约,财务状况透明化,由专业人士打理,每笔捐款都有收据,收支清楚明白;另外,从精神层面说,秉承诚正信实的思想,以人为本,以善解、感恩、尊重、知足作为基本理念,用爱来管理,这是慈济最重要的价值观;另一成功经验便是“行善、行孝不能等”的行动观念,倡导“少说是非,勿分人我,放下身段,身体力行,社会实践至上”。在灾难来临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最后一个撤离,深深感动广大灾民。

    慈济重视的不单是救济、援助的成效,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,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,在付出中“自我成长”。如此,不断启发人的良知,引导民众潜藏心中的爱,并用这份大爱与良能服务社会,凝聚成一股力量,完成慈济的使命——净化人心、祥和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