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农历七月十五,是佛教的盂兰盆节,全国各大寺院在此节都要举办盂兰盆会,其目的有供佛斋僧、超度先祖、报父母恩等。那么,盂兰盆会的历史和意义究竟怎样?
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记载,盂兰盆节斋僧,可使在世父母增福延寿,并能超拔过去七世父母得生人天乃至净土,福寿乐无极。
盂兰盆法会是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,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、延年益寿,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、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。“盂兰”有倒悬义,表示饿鬼痛苦如人倒悬一般;而“盆”则是救护的器皿,故“盂兰盆”有“救倒悬”、“解痛苦”意义,即用盆类器皿盛满百味五果,供佛奉僧,以拯救入恶道的苦难众生,平息倒悬之苦。
据《盂兰盆经》载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,神通著称,以天眼通观见其母投生饿鬼道,皮骨相连,日夜受苦,内心伤痛,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;然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缘故,饭食还没入口,就全成火炭。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,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。
佛陀指示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结束日,以百味饮食、床敷卧具,放置于盆中,供养三宝,仗此功德,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,无一切苦恼的忧患,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鬼道的苦趣,生人天中,享受福乐。
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,终于使他的母亲得以脱离饿鬼苦趣。仁慈的目犍连尊者将此情形告诉佛陀,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的方式,也应奉盂兰盆供养。
由于这个因缘,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:“是佛弟子修孝顺者,应念念中常忆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,为作盂兰盆,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”。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法会,斋僧供佛,沿习成例。
这个节日起源于《盂兰盆经》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,佛教徒依教奉行,于是“盂兰盆节”在后世的流传。可见,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,有两层涵义,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,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,并提倡孝道。
在佛陀时代,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,据《大盆净土经》记载,印度频婆娑罗王、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,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。
在中国,《佛说盂兰盆经》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,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,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,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,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,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。
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,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,据《佛祖统纪》卷三十七载:“大同四年,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”。《释氏六帖》也记载:“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,即以盆施诸寺”。自此以后,蔚成风气,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,兴盂兰盆会,以报答父母、祖先恩德。
唐朝的代宗、德宗皇帝都曾亲设盂兰盆供,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,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,将帝名于巨幡上,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。
此外,《法苑珠林》载,国家大寺,如长安西明寺、慈恩寺等,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,并有送盆官人,来者不一;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。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。
盂兰盆会之所以会如此流行,深得民心,实乃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,以达慈孝双亲,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,与中国崇尚孝道,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;再辅以帝王的倡导,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,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。
盂兰盆节体现了佛门主张七月为“孝道月”,着重在孝亲报恩、慎终追远的精神意涵,因此举行“盂兰盆”、“瑜伽焰口”、“三时系念”等法会,其最主要目的是,期望藉由供佛斋僧功德,回施一切有情众生,能超荐历代先远考妣宗亲,乃至十方一切法界众生,能蒙受法益,功德回向十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