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台湾慈济基金会看社会服务功能

华藏书院知识库
< 所有主题
Print

从台湾慈济基金会看社会服务功能

释启明 

  内容提要:本文通过对闻名海内外的台湾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的架构,以及社会援助活动的分析,观察出其主体的社会服务,集中在“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”,由此贯穿慈济工作的全方位;另外,也针对慈济在中国大陆援助活动的点滴事例窥察,突显其在社会的服务功能,以及良善作用,多方面探究其之所以成功的因素,以此为中国大陆慈善事业提供借鉴与示范之凭证。
  
  关键词:慈济 四大志业 医疗 教育 志工
  
  被誉为宝岛的台湾,面积虽不大,却具有4万左右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慈善团体,而且据联合劝募基金会在2010年统计,台湾在过去一年来有八成民众曾捐款,主要投入医疗、文化、社会福利等慈善工作。而慈济就是这其中一个做得极其优秀的慈善团体。
  
  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创办于1966年的台湾省花莲县,是立足台湾、宏观天下的慈善团体。慈济的志业包含慈善、医疗、教育、人文等四项;另推动骨髓捐赠、环保、小区志工、国际赈灾等项目建设。慈济的经费完全来自民间,志工也是各项服务方案的主要运行者[[1]],因此,善款的使用得到最佳监督,获得海内外社会大众的信任与支持。自1991年因救助孟加拉国飓风重灾,慈济开启海外救援起,至2006年初,累计援助全球61个国家,横跨欧、美、亚、非、大洋洲等五大洲。慈济作为中国一个慈善机构,其全球扶贫的实践对我们具有示范意义。下述不妨来观察慈济是如何服务于社会,担负起社会服务功能,以利于中国大陆本位慈善工作的借鉴与探索。
  
  一、创立之因
  
  台湾慈济佛教基金会的创立起因应追溯到1966年的“一滩血事件”,证严法师前往花莲凤林镇一家私人医院探望信徒,见地上一滩血迹,听人告知,是一名妇女小产,因缴不起8000元保证金而被医院拒纳,法师当即生起一念“不忍之心”,萌生成立慈善组织,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。
  
  而后,法师在普明寺研修佛法,巧遇三位花莲海星中学任教的天主教修女,在彼此讨论佛教与天主教的教义时,其中一位修女提及“佛教信徒这么多、力量这么大,如果做社会服务的工作,影响会更大”。法师听罢,心头一沉,决定汇集社会的爱心,将来要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台湾后山,盖一所“不收保证金的医院”,救济世人。
  
  就这样,“一摊血”事件和“三修女”来访,促使法师下定决心在1966年4月花莲普明寺创办“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”(后改“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”)。在1966年的台湾,1200万人口中,仍有130万处于政府的贫穷线以下,急需援助。而那时的后山花莲又是偏僻贫穷之地,更需救济。证严法师秉承佛陀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用竹子制成的30个竹筒分交最初的30位信徒,每天从菜钱省下5毛钱投置竹筒内,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,如此的慈悲喜舍之心,带领弟子们深入社会角落,关怀贫病,帮助弱势者,开启了“竹筒岁月”的救贫、救苦、救急、救难的慈善工作。
  
  透过“福缘大家造,福田大家种”的群众心理,以及慈济人的同侪影响,经45年风雨,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慈善团体。那么,慈济是如何开展社会救助事业,并达到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呢?
  
  二、组织运作
  
  证严法师受印顺导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影响,直接转“家家观世音,户户弥陀佛”为“人人观世音,个个弥陀佛”,赋予佛教精神以人间化、生活化。在其带领的慈济事业中,都给予良性的贯彻。
  
  如果说,早期的慈济主要是募款及济贫,帮助那些付不起生活费与医药费的贫苦人,那么,后来则以“教富济贫”为目标,直接倡导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精神,要求会员“以佛心为己心,以师志为己志”;随着台湾社会急剧变迁和慈济本身的成长,慈济关怀的范围也迅速扩大,衍生出“四大志业,八大法印”的规模。希望建立“慈济社会”、“慈济家庭”,推动“慈济人文”,这也是慈济影响到全世界的原因所在吧。
  
  三、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
  
  慈济的事业可归纳为“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”,在推展其志业时,普遍以证严法师的“普天三无”为原则[[2]],并以此理念,推动“佛法人间化”的理想,致使慈善事业的运作能达到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及不分国度的境地,团体中含盖着其它宗教、种族的志工人士,极具世界大同趋势。
  
  (一)四大志业
  
  四大志业基本上环环相扣,相互影响,先从慈善开启医疗,再由医疗开启教育,又从教育而启人文;而且在慈善、医疗、教育中都蕴含人文的痕迹。证严法师曾说:“慈善是人类希望,医疗是生命希望,教育是社会希望,人文是心灵希望”。慈济的整个进程也就循着四大志业而相互穿插交错而展开。
  
  1、慈善
  
  1966年证严法师成立慈济之初,便开始从事社会救助事业,故法师也常说:“慈济以慈善起家”。慈善是慈济志业的根基,为达到慈善的“直接、重点、务实”目标,就需借助佛教的福慧双修理念,具体的实施便是,直接走入照顾户,亲眼看见人间疾苦,亲耳聆听疾苦之声,亲手亲脚地予以伸援,并体悟到整个人间疾苦。譬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人持续6年长期关怀双溪毛糯魔方病院,亲自前往喂食、发放物质。慈济在此过程中,不断地对个案调查、复查,赈灾的勘灾、造册、发放等,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。除了令照顾户获得安身外,还令其安心,进而启发照顾户的善心,达成“善的循环”。
  
  另外,慈济人还透视贫病残者的根本需求,用感恩心态来感恩对方示现贫病残,警示世间无常,以知足惜福。倡导“付出的同时需要感恩”,如此才能真诚地救济苦难者。正是凭着这种思想,慈济人秉持“直接、重点、尊重、务实、及时”的原则,力行拔苦予乐的慈善志业。急难发生时,慈济人“走在最前”,援助照顾户,令其身心安然;并持续陪伴“做到最后”。例如,长期救助偏远、贫困户,采取定期的探访、发放、打扫、建屋等行动,直至对方能自立,甚至能助人,或回馈社会、或往生为止。
  
  慈济人的济贫工作,是“教富济贫、济贫教富”的结合,一方面,教导富裕者能看见贫穷者而认知自身的富有,进而付出一份爱心去济贫,体会“能付出才是真富有”,另一方面,济助贫苦者,使其不仅获得温饱,而且能自立自强,更知感恩回馈社会,愿当救人之人,为社会增添一份爱的力量。如此,开启每个人心灵的富有,建构和谐的社会。慈济人在这过程中,并非随手一次性的救助,而是采用了追踪救济、长期关怀的方式,每3个月做一次追踪复查,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进行拔苦予乐、抚慰辅导的工作,甚至在除夕夜还在街头发放物质。
  
  慈济人在做慈善事业,不仅以身作则,帮助需救援的人,而且还启发、带动周围旁观者,同时还要更坚定自己的道心。这些都需要每位慈济人内修“诚正信实”,外行“慈悲喜舍”。正是如此,善款运用上能秉承“诚正信实”地亲手布施照顾户,方式上能长期与急难相结合,得到民众充分信任与依赖。若每个人都能时常开阔胸襟,心怀感恩,救助世间一切苦难,就能使善业转增,社会和睦。
  
  2、医疗
  
  1972年证严法师有感于 “因病而贫”、“贫病相依”现象,在花莲市开设“慈济贫民施医义诊所”,开启医疗志业的“医疗站”、“义诊所”等关怀方式。1979年募款筹建“慈济医院”,1986年正式启业。
  
  慈济医院秉持“尊重生命、救人为先”的观念,成为全台湾医院立下免缴住院保证金的先例,而且以一流的医疗水平和优质的服务著称,目前在台湾,慈济医院各分院已有6间及1间诊所;1993年还成立“台湾骨髓捐赠资料中心”(2002年改“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”),主要承担捐髓救人的重大责任,截至2005年底,骨髓资料累计志愿捐赠者达29万笔以上,配对成功1200多案例,受髓者遍及25个国家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免疫基因实验室,也是世界第三大骨髓数据库。
  
  1996年成立医疗志业后援组织的“国际慈济人医会”,目前在全球10个国家设立56个据点,具5500多名医护专业志工,成为一个有组织、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。人医会主要依托各地的特性,做义诊及居家往诊的关怀;如马来西亚的洗肾中心与义诊所等。当国际之间发生灾难时,即配合慈济赈灾行动进行医疗救援工作,不仅医疗,且予以关怀,达到“医人、医病、医心”的医疗人文。截至2006年12月底,已在全球29个国家义诊超过94万人次。
  
  2004年在中国大陆苏州,也成立“苏州慈济慈善志业中心”,主要救济残疾人、低保户,爱心志工培训,血液病患者更换造血细胞等多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;另还建立“慈济人文及医疗服务中心”,从事高科技健康管理中心、慈济志业中心、国际会议中心、静思堂、培训教育中心、医疗咨讯中心和慈济世界博物馆等志业项目。
  
  3、教育
  
  1986年慈济医院启业后,当时专业医疗、医护人员不足,以及东部高校就学率需增加,另感于“名医易找,良医难求”,本着“社会的希望在人才,人才的希望在教育”和“付出无所求”的理念,于1989年开办“慈济护理专科学校”(后改慈济技术学院),培养东部护理人才;1993年创立慈济医学院(后升慈济大学)。
  
  2000年有感于教育要从小扎根,创立慈大实小及慈大附中,完成幼儿园至博士班的教育全面化。2006年成立台南慈小及台南慈中,成为台湾第二所慈济中小学。建构起一个“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技术学院、大学到研究所”的完整健全的教育体系,期盼能培养为社会奉献大爱与关怀的人才。
  
  目前,慈济在台湾各地的学校有慈济大学、慈济技术学院及花莲、台南两地各有慈济中学、小学。在美国有19所人文学校及5所人文班;在马来西亚有大爱儿童教育中心;在泰国有清迈慈济学校等。
  
  慈济的教育理念不限于学校教育,还延伸到各方面的教育,譬如在马来西亚成立针对学生、老师及家长的“联谊会”或“周日成长班”等,推动教育志业,不断设立“幼教中心”、“快乐儿童精进班”、“小区亲子成长班”、“青少年团”、“大专青年联谊会”、“教师联谊会”、“大爱妈妈成长班”等,使教育能环环相扣、节节相通,是种“全方位的完全教育”。
  
  归结其教育,表现如次几方面,第一“全人教育”,慈济的教育,不仅仅是专业教育,更侧重启发良知、良能的“全人教育”,是将善与生活相结合,着重建立人本精神,塑造出“诚于内、形于外”的健全人格。第二“全程教育”,慈济的教育,除培养专业智能外,还侧重“尊重生命”、“全人教育”等慈济人文精神的涵养;其时间跨度可从0岁的基础教育到30岁的学程兼备,覆盖面为托婴中心、托儿所、幼儿园、小学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硕士班、博士班;做到内修齐整,无放任感,外重别人,遵守认分。
  
  第三“美善教育”,慈济的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,其教育体系规划中贯穿“慈济人文”课程,这课程强调中国传统精神的道德、礼仪、廉耻、合作、互助等观念,是种人本精神的教育,启发善性教育、生活本能教育,在行住坐卧中能以礼自律,待人接物、进退礼数都能具备美善艺术,树立整洁端庄的形象,成长慧命,体悟心性。将教育提升到人际之间“尊重、感恩、大爱、关怀”的终极理想,可以说,这是种人本精神与生活相结合的美善教育。
  
  第四“完全教育”,慈济的教育不仅具形式上的意义,还有内涵上的价值,从人本精神出发,人生的方向需要明确,故此教育必然是从年幼开始,年少容易塑型,以导向整个人生的正确性,培养个体的信念,也贯彻到人生的始终,因此,慈济教育,从幼教到高等教育都是紧密连接、环环相扣。
  
  4、人文
  
  2005年元旦,“慈济人文志业中心”启动,结合《慈济月刊》、《经典》杂志、广播及电视台,整合平面与广电媒体,使慈济的人本精神更积极地朝着祥和社会、净化人心的目标迈进,使社会具有温情与美善的循环。这其中主要有:
  
  (1)慈济广播月刊
  
  慈济的发展过程能完整地被记录下来,应归功于平面定期刊物与立体影像制作的整合与技术指导。1961年《慈济广播》月刊创刊发行。后又发行《慈济道侣》半月刊及《经典》杂志,都在传播生命和幸福两大系列的信息内容。
  
  (2)慈济广播电台
  
  凭着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的理念,期待通过媒体毫无时差地传播弘扬慈济精神,1980年元旦在台湾中国广播公司成立慈济广播电台,并播出相关节目。
  
  (3)慈济广播电视
  
  1988年元旦在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成立大爱卫星频道,并播出相关的慈济节目,租用中视第二大楼作为总部。1999年8月17日改制为“大爱卫星电视”,并迁入“慈济人文志业中心”,将大爱电视融入到全球各地,提供24小时多元化节目、全方位收视平台,使观众同步接收全球卫星频道,大爱的节目都以谦虚的知识、慈悲的人文作主导,犹如清流注入世间。
  
  目前慈济人文相关志业有大爱一台、二台、大爱广播、静思人文、檀施会、《慈济》月刊、《经典》杂志、外语期刊等。除外,于2003年,文字、影像及影视志工,编写“慈济大藏经”,将慈济走过的足迹,留下踏实的见证与记录。在马来西亚还成立“影视部”、“期刊部”、“网页信息组”、“文史数据组”等,将慈济人的大爱足迹透过平面《慈济世界》月刊予以弘扬人间。
  
  (4)大爱网络电台
  
  2005年9月,大爱网络电台(http://radio.newdaai.tv)在电脑可以收听收看电视及广播节目。2005年10月,大爱台网络直播正式上线(http://www.newdaai.tv),通过网络观看大爱电视节目,大爱电视网络内容包括大爱全球新闻、音乐有爱、大爱医生馆、人间菩提、静思晨语及衲履足迹等。除外,在国际上也成立相关的大爱信息网,2007年,慈济全球信息网正式上线(http://www.tzuchi.org.tw),以此24小时能在网络上分享到慈济的真善美世界,力推网络清流,阐扬人性善良光明,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。
  
  (二)八大法印
  
  八大法印原称“八大脚印”或“八种妙法”,这八种妙法除前四项志业,还有如下四法作为延伸的志业。
  
  1、国际赈灾
  
  慈济人凭着“尊重生命”,以及人道主义应超越政治、宗教、地域的观念出发,自1991年4月孟加拉国飓风重灾,造成约14万人死亡,慈济美国分会闻讯发起“一人一美元”的劝募活动,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间接援助,开启国际赈灾先例。对于受灾国家,提供粮食、衣被、药品的紧急援助外,还援建房屋、开发水源、提供义诊等。到目前为止,建立了“长期济助”、“房屋修缮”、“冬令发放”、“大型赈灾”等五大基本慈善工作型态。
  
  2003年,一群企业家志工为能让慈济急难救援,更掌握时效、及时配合供应灾区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资需求,他们以慈济大爱的精神和环保理念,成立“慈济国际人道援助会”,这是个有系统的后勤行政与研发团队,为国际赈灾提升工作效率。该年12月,慈济正式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会员。这样,慈济从关怀台湾本土,尊重生命的精神,发展成国际性的全方位人道关怀,为灾区苦难者送去急需的关怀与希望。
  
  1992年中国大陆华东、华中水患,慈济人就在街头发起募款,开启大陆地区赈灾之志业[[3]]。2004年,苏州慈济慈善志业中心成立;2010年,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苏州揭牌,成为大陆唯一由海外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。
  
  2004年底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,台湾慈济志工带着相关设备和食品,最早抵达受灾区。2010年7月,巴基斯坦遭遇严重水患成为泽国,成千上万灾民无家可归,慈济基金会设法前往赈灾,为近5万人发放了食物和毛毯。
  
  2011年3月的日本海啸,日本慈济志工们第一时间将食材运往重灾区的茨城县大洗町,为灾民们准备了800份素食。高效工作以及快速反应能力,一直被社会各界传为佳话。历次救援工作中,慈济人蓝衫身影总是忙碌地穿梭于灾难现场,他们为无家可归的灾民们提供援助,发放毛毯和御寒衣物等。
  
  受到全球天灾人祸的影响,造成了众生生命财产的巨大威胁与损失,慈济基金会还成立规划紧急救援物资及全球仓储网,防灾救灾于应急之时的抚慰。将衣食住行等相关配套随时预备,以第一时间的时效提供受灾民众,及前线赈灾的志工需求。
  
  目前,慈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已超70个,横跨欧、美、亚、非、大洋洲等五大洲,全球有100多个慈济分会或联络处。这使得慈济的大爱超越了政治、种族、宗教、地域、肤色等限制,惠及全世界。
  
  2、骨髓捐赠
  
  1993年证严法师经评估与求证,确认捐髓可“救人一命,无损己身”,于是当年10月在花莲慈济医院成立“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”(2002年更名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)。迄今,累计志愿捐赠者已逾33万笔,配对成功1000多实例(其中1/3在中国大陆),受髓者遍及23个国家,而中国大陆是慈济骨髓库的最大受赠地[[4]]。
  
  1997年4月18日,台湾慈济的两名志愿者怀抱蓝色保温箱抵达北京,将台湾同胞捐献的1000毫升骨髓血缓缓输入到大陆17岁的白血病少年刘金权体内,此举成为台湾同胞第一次向大陆患者提供配对骨髓。目前大陆的中华骨髓库已收集到25余万例志愿捐献者资料,两岸骨髓库也建立起长期的联系
  
  慈济人的发起、医界的支持、民众的热情,使捐献骨髓在台湾蔚然成风,在台湾约每82人当中,就有1人志愿捐献骨髓,更多人意识到捐献骨髓是“救人一命,无损己身”的悲心义举。而“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”也由此成为仅次于欧洲与美国的世界第三大骨髓库,属亚洲最大骨髓捐赠数据库。
  
  3、环保
  
  1990年9月开启环保志业[[5]]。1992年1月,台湾各地慈济人践行“变废为宝,变宝为爱”的理念,在各地区设立“环保教育站”[[6]]。目前全台湾共有7.2万多位环保志工,5400个环保点,台湾319个乡镇,每个地方都有慈济的环保点[[7]]。慈济大爱台有部分资金来自慈济资源回收溢注的基金,故有“垃圾变黄金,黄金变爱心,爱心化清流,清流绕全球”的口诀。2008年成立“大爱感恩科技公司”,用环保志工回收的宝特瓶抽丝制造成纱,制成慈济赈灾使用的毛毯及衣物[[8]],至今已将回收的塑料瓶则制作出45万条环保毛毯,送达20多个国家救助苦难人民。
  
  另外,慈济还提倡低碳生活,以促成环保工作开展,如每减少50公斤用纸,即可拯救一棵20年的大树;每回收10公斤的铁罐即可节省5.7公升的原油;回收一个铝罐可节省3小时看电视的电能等等。同时,慈济人身体力行地做到“环保三宝”不离身(环保碗、环保筷、环保杯),节约用水、随手关灯、衣食住行有节度,使环保成为慈济人生活的一部分。环保的生活观念出自痛惜物命、降低物质需求、减少消费欲望的思路,克制自身的欲望,回归简朴单纯的生活。
  
  除外,慈济还倡导素食文化的“心素食仪”运动,以达到环保目的,素食可避免饲养大量牲畜,减少山林开垦、生态破坏,同时也可减少空气、水源的污染,更可使饥民获救。慈济人推广多吃蔬果、少荤食,使用公筷母匙,注重餐桌礼仪,推动“心宽无烦恼,素斋疾病少,食物重环保,仪礼气质好”的生活观。
  
  慈济的环保观念具有生活化、大众化、道德化的特征,每个公民、每个家庭都可做。这为广大基层人员的生命价值提供了切入点,具有灵性关怀和生命价值观的救济,能让更多人找到新的人生归属。
  
  4、小区志工
  
  1996年受台湾贺伯台风影响,灾情严重,证严法师毅然改变慈济会员原有的人脉推动模式,推广“小区志工”计划,要求慈济委员、慈诚队员改以小区为单位,在各地推广健康照顾[[9]]、环保志工、小区绿化等工作。
  
  慈济人所建的小区志业,使援助最近化,小区生活离每位众生最贴近,在左右亲邻的小区里,提倡细心照顾周围的孤苦无依者,面临急难时能最快给予温暖帮助,使社会人际关系更和睦。譬如,1996年贺伯台风后,志工们回归小区、深入小区邻里,就近快速地伸出援手照应,此举拉近了小区志工之间距离,关怀对象也更靠近,互动更频繁,人际间更默契,在危难时刻,能最先做到“闻声救苦”的菩萨道工作。
  
  故此,成立起“慈济各分支小区志工会所”,以期发挥“敦亲睦邻、守望相助”的精神,散播“人人是志工”的理念,使人人心中充满爱。同时,以小区作为根本单位,再由各小区联合组成区域,在每年年底,依志工人数增加进行重新扩编组队,使资源统合更具效率,真正促成慈济人能“走在最前,做到最后”。
  
  四、慈济团体成员
  
  慈济委员、慈诚队是慈济团体推展运作的骨干,影响慈济文化颇深,慈济人除了日常医疗志工、访贫、赈灾、资源回收、往生助念等工作,慈济委员组成“懿德妈妈”辅导慈济各级学校学生。慈济医院各院内均有庞大的志工协助,分担医疗人员事务,安抚病患、家属心境,随机推广慈济理念,也是慈济委员培训的重要过程。
  
  慈济团体的组织模式,主要通过各个慈济委员的人脉推广,介绍慈济,传播慈济刊物,收取100~1000台币不等的功德金,吸收许多会员参与;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推动会员发展。慈济的会员基本上有慈济荣誉董事(捐款100万以上)联谊会、慈友会(志工证上有红色莲花)、慈济委员(志工证上有蓝色莲花)、慈诚队员(志工证上有绿色莲花)、慈诚懿德会(志工证上有绿色莲花)、慈济教师联谊会、慈济人医会、慈济慈警会、慈济人援会[[10]]、环保志工、福田志工、香积志工、慈篮联谊会、慈幼、慈少、人文真善美[[11]]、书画家联谊会、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、外语队等。通常都穿着慈济基金会统一服装予以慈济服务。
  
  慈济的会员成份包括大企业负责人、公司老板、公务员、教师、小商贩、计程车司机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有心之士,全部义务无酬工作。至2003年12月底,慈济已有委员16000多人,慈济队员6000多人,会员80万人。
  
  五、慈济十戒
  
  通常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,如慈济委员、慈诚队员、慈青等,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、不抽烟、不吸毒、不嚼槟榔;不赌博、不投机取巧;遵守交通规则、孝顺父母、调和声色、不参与政治活动、示威游行。
  
  另外,证严法师力倡斋戒素食,其开示:“在古代,一旦发生天灾人祸,必定举国上下全民斋戒、不杀生,清除身口意的污浊,祈求上天降福”;“斋就是素食、不杀生,常起慈悲心念,同时断绝心中贪瞋痴等恶念;戒是持戒,守好人生的规矩,力行三好──说好话、做好事、发好愿,清净身口意”[[12]]。通过斋戒、不杀生的具体行为,表达慈济人一分虔诚心,将爱洒满人间,给予社会爱的共鸣。
  
  慈济基金会在参加慈济活动时,要求会员素食,但平时并不强制会员茹素,尤其慈济大学学生无须信仰佛教,也无须素食。为鼓励素食,在花莲慈济医学中心、慈济大学的同心圆餐厅、慈大附中的妙膳厅,提供早餐15元台币吃两样东西,午、晚餐25元依食量取用,但不限量,唯推行环保,员生需自备环保碗筷。
  
  六、慈济分布
  
  慈济成立后,即在花莲静思精舍设置花莲本会;1984年应本会北部会务的发展成立台北分会,随后,并在台湾各地成立联络点。1985年侨居海外的慈济人申请设立美国分会(现美国总会)起,将慈济志业延伸到海外。目前,慈济遍布32个国家及地区,有台湾 、中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香港、委内瑞拉、文莱、美属萨摩亚、加拿大、墨西哥、多米尼加、萨尔瓦多、危地马拉、巴拉圭、巴西、阿根廷、奥地利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荷兰、西班牙、约旦、土耳其、南非、莱索托等。
  
  并设立了台湾慈济联络点[[13]];美洲方面有美国总会[[14]]、北加州分会[[15]]、纽约分会[[16]]、新泽西分会华府分会、德州分会、达拉斯分会、芝加哥分会[[17]]、夏威夷分会、加拿大分会[[18]]、墨西哥分会、多米尼加分会、萨尔瓦多分会、危地马拉分会、巴西分会分会、巴拉圭分会、阿根廷分会、荷属安地列斯分会、玻利维亚分会等。
  
  亚洲方面有马来西亚的槟城分会[[19]]、马六甲分会[[20]];印度尼西亚分会[[21]]、文莱的马拉奕分会、新加坡慈济义诊中心、菲律宾分会、泰国分会、越南分会、日本东京分会、中国大陆的静思书院(苏州市)、香港分会、约旦的安曼分会、土耳其分会。
  
  非洲方面有南非分会[[22]]、赖索托的马塞鲁分会。大洋洲方面有澳大利亚分会、纽西兰分会等。欧洲方面有英国联络处、法国联络处、德国汉堡分会、荷兰共修处、瑞典共修处、奥地利共修处、比利时共修处、丹麦共修处等。
  
  七、从慈济援助中国大陆看社会服务功能
  
  我们通过上述的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的分析,不难看出,慈济涉及的社会服务方面,遍及慈善、医疗、教育、人文、国际赈灾、骨髓捐赠、环保、小区志工等几大类。1992年慈济首度援助中国大陆安徽、江苏、河南三省以来,迄今援助面积已超二十省份,发放粮食、御寒衣物与棉被、奖学金、慰助金等,还协助学校、房舍、福利院、海堤等兴建工作。单从援助中国大陆点滴案例观察,有如下几个社会服务方面:
  
  (一)社区服务
  
  作为大陆慈济总部的苏州,其突出贡献在于社区的建设,社区可谓城市的细胞。2010年4月,美之雅社区与慈济基金会开始合作,8个月时间,社区定期举行各类环保实践活动,指导社区住户进行垃圾分类及资源再生利用,鼓励社区住户走出小家,共建社区大家庭。譬如该年12月底,慈济主导的“幸福家园、绿色社区”迎新嘉年华活动,在美之雅社区有数十位台湾医师在社区提供义诊与健康教育,其交通、食宿费用全自理。另还设立爱心义卖区、医疗义诊区、环保推广区等“慈济文化”小区域,推动了苏州“幸福家园,绿色社区”的建设。不单苏州社区,而且上海、南京、杭州等地的众多社区志工,也聚集美之雅社区,在“环保节电站”向社区居民示范各种绿色环保、低碳生活。
  
  慈济社区志工还开展按门铃活动,用笑容和问候邀请住户参加各种活动。慈济倡导社区住户发挥个人专长,服务社区乡邻,共同构建绿色和谐社区,营造幸福人文的家园。慈济所倡和谐社区活动,目的在于帮助社区居民做一个有爱心的人,共创具有“人文关怀、低碳生活、善的观念、爱的循环、富的好礼”模式的幸福和谐社区,能帮助别人,使每个人都行孝、行善,以达成整个城市,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。
  
  (二)医疗服务
  
  疾病是世间普遍的痛苦现象,慈济的四大志业中就突出了医疗志业,以对治世间的疾病痛苦,在中国大陆的社会服务项目中也不可缺少地设置了医疗服务的工作。例如,2011年6月底,台湾台中慈济医院医生与苏州专家合作,为苏州男婴成功植入人工耳蜗,使先天耳聋患儿术后能通过终身伴随的人工耳蜗,听到声音并学习讲话。这项人工耳蜗手术20多万元的费用,皆由奥地利一家耳蜗生产公司捐助,并有企业免费提供手术器械,使中国大陆的患者父母感恩倍至。
  
  (三)赈灾活动
  
  慈济的国际赈灾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国即开启,形成自身独到的工作形态。而针对大陆的赈灾从1992年就发起,直至2004年进驻苏州才正式踏入大陆地区。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的第2天,慈济就向灾区派出第一批赈灾团前往一线赈灾。地震后第3天,慈济首批救援物资已运到桃园机场,46吨的救济物资直飞成都双流机场;并在当地设立服务中心,派出志工长驻四川,并援建了13所学校。目前,慈济在什邡市启动“三年爱心计划”,将长期援助四川灾区。
  
  截止2008年,慈济已向灾区派出了八批赈灾团,约800名志工。赈灾团每周更换一个梯队,每批梯队大概由80名志工组成,每批志工都活跃在慈济赈灾团设置的灾民救助点,不辞辛劳的展开救助工作。至2011年,慈济在四川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雅安等地援建学校、农房等14个项目,投入资金达4.5亿元人民币。至此,慈济志工留在四川的不仅仅是建筑,还有交融的文化,更有无尽的情义与爱心。
  
  (四)教育圆梦
  
  2011年7月,慈济在苏州举办“心手相连,希望绵延”的主题活动,重在帮助学子圆梦,来自江西、贵州、义乌、孝昌等地约400名受助学生与慈济志工,重温14年来慈济助学的动人故事,慈济已累计帮助7万余名大陆学子实现读书梦想。譬如援建江西宜春白竹小学,每年2次扶助武汉孝昌贫困学子助学,援建四川雅安名山一中和前进乡小学,援建绵阳市游仙区朝阳慈济中小学校。通过诸如此类的助学圆梦活动,期盼唤起人们对教育的关注,将这份大爱永远传递下去,以圆更多贫困学子的读书梦。
  
  应该说,上述枚举仅是慈济在中国大陆开展援助的点滴而已,并非涵盖其在大陆的全部慈善活动,然就点滴不难窥出,慈济在大陆的社会服务主要还是延续其“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”原则,但又非刻板教条,是根据大陆的具体急需和灾情而有所侧重罢了。
  
  八、结语
  
  慈济的慈善事业,是延续佛陀倡导的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菩萨道精神,并作为清净大爱的基础,在此修行中把佛法“生活化”、菩萨“人间化”;是对“人间佛教”的全面诠释,使佛教的教义直扣人间、社会、生活之中,把菩萨道的“慈悲喜舍”四无量心透过力行实践,济世利他,以崭新面貌予以发扬光大,也是适应不同时代根基的随机施教。在社会变迁中价值混淆的民众,是急渴道德的滋润,在特定时代背景下,慈济提供了志工们的圆满道德需求。
  
  慈济的创立者证严法师,重社会实践的务实性格,以及因“悲情”与“无常感”所引发的慈悲力量,深深触动台湾民众。历经40多年发展,慈济成为台湾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,慈济的力量在于民间,其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台湾人心中。慈济已打破宗教的藩篱,体现出人间大爱,在举凡全球各地每逢天灾人祸肆虐,急需各界援助之即,屡见慈济志工穿梭其间,散播无私大爱。慈济宛若一股大爱之暖流,融化人心的疏远芥蒂,拉近彼此感情,洗涤心灵污垢,使社会祥和、天下太平。
  
  慈济不仅在台湾具广泛影响,而且还先后救援70多个国家和地区,是中国慈善组织在全球做扶贫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楷模;其救援恩播数千万贫困和受灾人口。
  
  慈济为何能深入民心及扎根广大民间?这重点在于慈济人的心态,慈济人在做慈济事业时,并非来奉献,而是来感恩的,具备“爱”和“愿”的特质,感恩有这样一个可帮人的机会;譬如慈济志工在捐助灾民时,还向对方鞠躬致谢。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,慈济所关怀的是人本精神,其所做一切是在洗涤和净化人心。以服务于社会、服务于众生作为生命的价值,正如证严法师所说:“能为人服务的生命,才是真正的人生”[[23]]。慈济人凭着这种理念,结合深信因果,以慈悲心、忏悔心来行菩萨道的誓愿,使“菩提道心能相续,菩萨广行无量义”,将慈济的志业作为菩萨道的组成部分,于是,便可以突破一切阻力,将善念升起的剎那,化为永恒的善行,能全身心服务于社会与人类。
  
  其次,慈济所从事的志业主要从“四大志业、八大法印”中体现,具体社会服务就是慈善、医疗、教育、人文四项;及骨髓捐赠、环护、小区志工、国际赈灾等活动。慈济所建构的医疗机构、医学院、骨髓库,创办的大中小学教育、报刊杂志和大爱卫星电视台,推行的低碳生活、素食活动等志业,都紧扣广大民众的心坎,是唯民众所急需,救助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,尤其在重大灾难突发之时,慈济能“走在最前,做到最后” [[24]],本着“不忍众生苦”的悲心,闪耀出观世音菩萨般热忱无私、不分种族、不分宗教、不分国度的光芒,救助一切受难者,正因如此,慈济一直倍受世界人民的赞誉和爱戴。
  
  再者,慈济的善款管理运用方面,表现出遵守自律公约,财务状况透明化,由专业人士打理,每笔捐款都有收据,收支清楚明白[[25]];另外,从精神层面说,秉承诚正信实的思想,以人为本,以善解、感恩、尊重、知足作为基本理念,用爱来管理,这是慈济最重要的价值观。这不仅保护了捐款人的权益,而且也强化了捐款人对慈济的信赖感,使慈济的公益事业更能得到公信与延续。
  
  慈济的另一成功经验便是“行善、行孝不能等”的行动观念,慈济的组织文化除了把慈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,而且更重要的是“做”的社会实践观,倡导“少说是非,勿分人我,放下身段,身体力行,社会实践至上”。凭着这种思想观念的推动,让慈济能够和睦一体,繁荣发展。同时也能在灾难来临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最后一个撤离,深深感动广大灾民。
  
  慈济所执行的是草根菩萨的事业,即是说,慈济不单富人做慈善,而且普通贫者也可做慈善。在此提出了“教富济贫、济贫教富”的思想,富者固然通过济贫,能启发自身内心深处的悲愍之爱与助人之忱,提升精神关爱和生命价值,但贫者也能在获得救济时,自强不息,启发爱的胸襟,走出生命的幽谷,回报社会与人类,达到“良善的循环”。可见,慈济重视的不单是救济、援助的成效,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,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,在付出中“自我成长”。如此,不断启发人的良知,引导民众潜藏心中的爱,并用这份大爱与良能服务社会,凝聚成一股力量,完成慈济的使命——净化人心、祥和社会。


  [1]志工:即志愿从事服务工作的人。是把付出、服务人群当作志向,既出钱又出力,有责任心、使命感,不计较时间、代价、体力的付出,能克服艰难,完成任务,并且做得满心欢喜。慈济的志工分为福田志工(清扫会所)、香积志工(活动中,供应餐食)、环保志工(资源回收分类)、巧艺志工(运用巧思,将回收物做成各类饰品)、包装志工(檀施书籍和慈济月刊)、人文真善美志工(文字、摄影、录像、剪辑)、翻译志工(日文、西班牙、英文等外文翻译)、敬老志工(关怀独居老人或赡养院)等几种种类。
  
  [2]普天三无原则:指“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;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;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”。
  
  [3]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援助水患灾民,和大陆领导阶层达成“一个目的”(赈灾)、“二个原则”(直接、重点进入灾区,深入最无人关怀之处)、“三个不为”(不谈政治、不刻意传教、不搞宣传)、“四类物资”(温饱的物质、复耕的物质、卫生的物质、解决居住的问题)、“五种协助”(造名册、请提供车辆、维持秩序等),这五点成为慈济国际赈灾的五点共识。
  
  [4]截止2010年10月,慈济骨髓中心已为大陆同胞提供969例骨髓。
  
  [5] 1990年8月23日证严法师在台中新民商工演讲,路经夜市区,看见街上留有大量垃圾。演讲精采处,见大家用双手热烈鼓掌,便说:“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,用在捡垃圾、扫街道、做资源回收,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;垃圾变黄金,黄金变爱心”。会中有杨顺苓小姐,受法师演讲影响,在会后一个月期间内到处捡拾资源回收物,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“慈济人”名义捐出,以此开启慈济环保志业。
  
  [6]慈济已与中国四川德阳等地政府合作建立环保教育工作站推广体系,拟将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示范工作,提高德阳废旧家电和塑料容器回收利用率、垃圾分类回收率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。
  
  [7]环保点最核心价值在于将邻里感情串联起来,使大家同一时间,同一地点,做好事结好缘,有形做环保,无形做邻里,编织新的社会网络。慈济环保站门槛最低,想做就来做,环保站常有利用下班时间来做的“钟点工”。
  
  [8]可以通过现代高科技,将矿泉水瓶予以环保处理后,制成围巾等使用,可见,绿色环保行动可从一个矿泉水瓶开始。
  
  [9]在台湾,小区还提供喘息服务,即针对65岁以上老人或身心障碍者,可向设籍地的卫生所及长期照护管理示范中心申请居家服务,服务内容含家务服务(衣物洗涤修补、协同就医等)、身体照顾(协同沐浴、穿脱衣物、喂药及肢体关节活动、翻身等);受理单位将视其家庭收入失能等级,核定服务时间及补助金额。
  
  [10]全名“慈济国际人道援助会”,由各领域认同慈济理念之企业家组成,为慈济国际赈灾所需相关物品之研发、制造提供专业领域意见。
  
  [11]人文真善美志工:是以摄影、录像、文字纪录纪录慈济志工活动的志工们。
  
  [12]证严法师:《静思语》(第一集)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,第185页。
  
  [13]东区:花莲本会、花莲静思堂、台东联络处、罗东联络处、宜兰共修处、澎湖联络处、金门共修处;北区:台北分会、关渡园区、板桥园区、三重园区、三峡园区、基隆联络处、基隆共修处、中山联络处、中山共修处、松山联络处、中正万华联络处、内湖联络处、永和联络处、中和联络处、汐止共修处、海山联络处、新泰联络处、芦洲共修处、澳底共修处、双溪共修处、桃园静思堂、桃园支会、中坜园区、中坜联络处、芦竹共修处、新竹联络处、竹东共修处、苗栗联络处、竹南共修处;中区:台中分会、台中园区、东大园区、西屯逢甲共修处、丰原静思堂、清水静思堂、后里联络处、大甲联络处、台中港区联络处、彰化分会、员林联络处、草屯联络处、南投联络处、埔里联络处、大里共修处、苑里共修处;南区:云林联络处、北港共修处、嘉义联络处、台南分会、高雄分会、苓雅共修处、凤山联络处、冈山园区、冈山共修处、屏东分会、盐埔联络处。志业中心:静思堂。慈济医院:花莲慈济医院、花莲玉里慈济医院、台东关山慈济医院、嘉义大林慈济医院、云林斗六慈济门诊部、台中潭子慈济医院、台北新店慈济医院、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。慈济教育志业:花莲慈济大学、花莲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、花莲慈大附中、花莲慈大实小、慈济技术学院、台南慈济中学、台南慈济小学。慈济人文志业:人文志业中心、大爱电视、经典杂志、中文期刊部、丛书刊物部、静思文化。
  
  [14]慈济义诊中心、慈济中医门诊中心、南爱满地慈济小区门诊中心、慈济大爱幼儿园、南洛杉矶、西洛杉矶、喜瑞都、橙县、圣地亚哥、南圣地亚哥、凤凰城、拉斯韦加斯。
  
  [15]旧金山、莫德斯度、佛瑞斯诺、奥克兰、沙加缅度、士德顿、尤开雅、雷诺、西雅图支会、波特兰、圣塔罗莎。
  
  [16]长岛支会、纽约华埠、波士顿。
  
  [17]印城、圣路易、底特律、兰莘、明尼苏达、克里夫兰、哥伦布、麦迪逊。
  
  [18]多伦多支会、密西沙加、爱明顿、蒙特娄、卡加利、渥太华、列治文。
  
  [19]慈济洗肾中心(心莲居家疗护)、吉打分会、新山支会、吉兰丹支会、怡保、北海、日得拉、大山脚、双溪大年、高乌、太平、巴里文打、玻璃市、登嘉楼、峇株巴辖。
  
  [20]慈济义诊中心、吉隆坡分会、巴生支会、淡边、芙蓉、麻坡、居銮、沙巴亚庇、关丹、山打根、古晋、美里、斗湖、丹南、哥打丁宜。
  
  [21]慈济医院、慈济中小学、泗水、锡江、棉兰、万隆、巴淡岛、当格郎、北干。
  
  [22]约翰内斯堡、德本、开普敦、雷地史密斯、新堡、伊丽莎白港、东伦敦、普多利亚。
  
  [23]证严法师:《静思语》(第一集)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,第10页。
  
  [24]慈济快速的行动效率主要是将执行放在计划之前,遇事立即决策,快速回应;这种管理核心思想来源于佛教的“因缘观”,做到遇事随机应变。
  
  [25]慈济基金属专款专用,您要捐款时,敬请选择捐款项目及用途,譬如慈善(国内长期贫户济助、急难救助、居家关怀)、建设(医疗、教育建设基金)、国际(国际救援基金)、人文(大爱电视台、广播、期刊、慈济道侣丛书基金)。捐款方式有慈济会所、委员募款、电汇、语音、ACH转帐、邮局划拨、ATM捐款、信用卡等九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