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
中台禅寺开山方丈 释惟觉
佛教发源于印度,生根于中国,传播于世界,兴盛于现代,自古以来,佛教一直是安定社会、稳定人心的一股巨大的力量。如何本着佛法慈悲、平等、智慧的原则,积极投入关怀国家、安定社会、净化人心的工作,“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”,正是我们普度众生的悲愿。此次由中国佛教界倡议、发起所举行的首届“世界佛教论坛”,会议的主题是—-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”,开门见山提出了“和谐”是吾人世界拨乱兴治的目标;而“从心开始”正是我们具体实践目标的基本脚步。因此,“世界佛教论坛”的举行,提供了一个平等、多元、开放的对话平台,不仅是中国佛教对社会大众的积极贡献,亦是佛教为世界人类和平努力迈进的一大步。
依照历史的演变,佛教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。例如:东汉,文治武功昌盛时代,有“明章之治”的美誉,正于此时,佛教东传,进入中国。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、秦景、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,访求佛道,从此佛法兴盛于中土。又如:唐朝,无论政治、外交、经济、文化都盛极一时,佛教诸宗百花齐放,欣欣向荣,圣僧、高僧代有其人。尤其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,举国欢腾,史载:“道俗奔迎,倾都罢市”。长安路上,百官迎接,万民欢呼,盛况空前,充分显示出佛教应世契机的大时代因缘。
当今的中国,则是另一个现代盛世的崛起。由于中国的兴盛、强大,也引起了列强的嫉妒、疑虑及威胁感。不过中国向来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,不但传承着优良的道统文化,更展现出爱好和平的民族性。人民政府最高领导者,提出了反列强威胁论,不是以“强霸世界”、并吞他国为企图,而是“和平崛起”,建立和平外交,输诚救灾,互通有无,因而受到全世界人类的关注。因此,全世界的寻宝者纷纷进入中国发展,挖宝取经,与中国建交的友邦,更多达一百七十多国,是有史以来最繁荣、最兴盛、最强大的强盛时代。际此中国盛世,举办“世界佛教论坛”,振聋发聩,正是最佳的契机。
何谓世界?《楞严经》云:“世为迁流,界为方位。汝今当知:东西南北,东南西南东北西北,上下为界,过去未来现在为世。”综观整个时空的长流中,历史殷鉴告诉我们:无论蜎飞蠕动、一切有情,只要不和谐,就有矛盾、嫉妒、排斥产生,小则恶言恶行相向,大则冲突战争对立,进而造成人心惶惶、家庭、社会、国家动荡不安。如何能极力避免人与人、宗教与宗教、国家与国家之间产生仇恨或利益的冲突,无论世出世间,如何成就“和谐世界”,已成为今日重要的课题。
孔子在《论语·子路》篇中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 ”《国语·郑语》中史伯也说:“夫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归之;若以同裨同,尽乃弃矣。故先王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杂,以成百物。”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,铸炼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:“以和为贵,和而不同”。大千世界,生机勃勃,不可能完全同一,若如是,就没有活力和生命力;但是,如果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中,没有基本的共同信念与和谐,整个世界便会失去秩序、失去详和。因此,社会文化背景不同、意识形态不同的人民、国家可以和平相处,端赖“共识”的建立。现在反战、反核运动勃兴,和平和谐的生活成了全世界人类的最高期望。但是,和平不是嘴巴说说就能成就,妄想以核武、暴力来保障和平,不但是空头大愿、痴人说梦,一不小心擦枪走火,反而玉石俱焚,速取灭亡。有史以来,佛教从不曾以武力侵略人民、称霸世界,而是积极地以佛法的尊重、慈悲、平等、智能等理念,化导众生、解消仇恨、消弭战争,以保障人人生命财产的安全,这是佛教的真理,亦是当今世界之所需。而佛教,正极佳地顺应现代中国的“和平崛起”,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对和平追求的希望。
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说:“住在佛家,修六和敬:所谓三业、同戒、同见、同学,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。”《六十华严》亦云:“行六和敬,是故能令僧宝不断。”和敬之法,向为佛法所重。和敬有二,一为理和,二为事和。理和是同证择灭,事和为六和敬。理和敬为修行的共识目标,事和敬为具体实践的方法。“择灭”为涅盘之异名,即以智慧简择四圣谛,因知苦而断集、修道,得证灭谛,远离一切有漏法之系缚,而证得解脱。六和敬为“身和共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戒和同修,见和同解,利和同均”;也常简称“身和敬、口和敬、意和敬、戒和敬、见和敬、利和敬。”《阿含经》记载,佛陀说比丘修此六法,则“可敬可重,和合于众,无有诤讼,独行无杂。”,并能以此而至涅盘,勖勉僧众,当如是修学。《法界次第初门》说:“外同他善,谓之为和;内自谦卑,名之为敬。菩萨与物共事,外则同物行善,内则常自谦卑,故名和敬。”内怀谦虚之心,方能改过迁善,恭敬他人,乃至尊重团体,而其具体表现,即为日常行为均能和同于大众之一切善法。僧众奉行此六者,可以令僧团“同止安乐不恼”,即能彼此不相恼乱,而和同爱敬,共行于菩提大道。“和”是不刚不柔、相顺、和谐、相应之义。《大乘义章》言:“起行不乖,名之为和;以行和故,情相亲重,目之为敬。”因为行此六事,不相违背,即能和同于僧团,以此和合,进而相亲相敬。六和敬之前三,是从修行者自身之身口意三业清净着手,以此三和敬为基础,而行后三之戒、见、利和敬,彼此相辅相成,因“和”而有“敬”,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如此达成之“相亲相敬”,方是真正的和敬,能坚固维系僧团,令佛法长久住世。宋朝理学大家程颢,一日经过定林寺,偶见众僧过堂用斋,不禁赞叹:“三代礼乐,尽在是矣!”“过堂用斋”,本是丛林平常功课,众僧云集,威仪具足(身和敬);齐诵供养,梵呗和谐(口和敬),除此之外,寂静无声;食存五观,真诚一心,肃恭斋法(意和敬);即此过堂一事,具足三业和敬,故能摄受众生,令生敬心。
又如:中台四箴行: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,提出佛法“敬、慈、和、真”的精神,做为维系伦理秩序的方针,也是中台山僧团规约之总纲。上、下、人、事,已包罗世出世间日常生活之所有层面。对上以敬,以恭敬心除去我慢;对下以慈,以慈悲心去除嗔恚;对人以和,以和合心去除粗暴;对事以真,以真诚心去除虚伪。以此做人、做事,僧团和敬,不但能成就个人之道业,更能齐心协力弘扬佛法、广设道场、广行菩萨大道.
环顾世界局势,为了实现佛教和平的理想,我们必须担负起种种净化社会的责任,大体而言,目前人类社会的问题与冲突,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说:
第一、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:我们必须了解,在现代,任何一个问题事件,已经不能单独地、孤立地来处理。例如: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自然环境。而吊诡的是,随著自然环境的巨变而与之俱来的威胁,却是人类社会运作不当所造成的后果。换句话说,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之自然环境,造成自然环境巨变者,正是人类自己。什么是自然环境的巨变呢?例如:热带雨林过度砍伐、地球能源逐渐枯竭、过多燃烧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造成全球温室效应,使得气温普遍升高,气候反常,山洪、土石流频繁发生,水旱、天灾年年加剧……等等。举凡环境污染、资源不足、灾难频仍、疾病爆发等等,都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,造成社会资源竞争、环境失调、人心惶恐,诸如此类历历显示出:自然环境的巨变,带给人类社会空前未有的威胁和灾难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,现在母亲生病了,孩子也成了受害者,不仅是孩子,乃至于人类的后代子孙,都可能因为我们这一代对地球资源的豪夺掠取,将面临无法弥补的危机。
第二、人类社会彼此间的冲突:社会是由众人组合成的群体,小至家庭、公司、学校、政府机关,大至国家、民族,都是社会的表现。现代人生活步调紧张、充满竞争,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稍不谨慎,便容易产生隔阂、摩擦、争夺,甚至武力相向。人类所享有的资源本来有限,但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之下,各种社会压力随之而来,如:离婚率高升、单亲家庭普遍、贫富悬殊、高犯罪率、社会伦理风气败坏、教育就业问题丛生等困境。荀子云:“盛世重义,乱世重利。”无论是社团或国家,掌舵领导者之知见言行,决乎团体之生存兴衰。昔日孟子对梁惠王说:“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、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”、“茍有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”。诚然,若以一己、一家、一国之私,掠夺他人之资源,自私自利的追寻是永无止尽的,尤有甚者,因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误解,还可能产生群族分裂、种族冲突、宗教意识仇恨以及恐怖主义、战争的威胁。因此,妄想以和平为口号,粉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,必然导致世界混乱、引爆世界大战,如此要想达到真正的和平,无有是处。
第三、人类自身之尊严与价值冲突问题:团体社会是由众多个人所组合而成的,因此,一个良好的社会,必定建基于良善的个人;反之,若个人的生命价值观不正确,这些偏执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,必将产生种种困境。因此,社会问题的产生,在许多层面与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个人想要拥有完美的生命,一方面除了需要维持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之外,另一方面更需要足以提升人性的精神生活。自工业革命以来,由于物质主义不断地扩展、膨胀,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观,已受到相当的扭曲。对于精神生活的漠视与无知,造成现代人产生种种价值观的偏差,自我人格的迷失、人性理想的失落,导致各种精神文明病,如:焦虑、无聊、自杀、忧郁症的普遍。人性物化、商品化的结果,生活空虚,漫无目标,于是不断地向外追求享受刺激,只成为个人生命历程的一段幻梦。《大智度论》曰:“利养如贼,坏功德本。”名闻利养,易生贪染,染著既生,难得自在。在这个科技与道德伦理竞赛的现代社会中,网络建构起虚拟的世界,个人的精神价值观逐渐模糊、逐渐迷失、逐渐衰败中,这是个人存在的危机,更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大隐忧。
面对当前社会所遭受的困境,种种武力、霸权、战争的威胁,可说是二次大战余波荡漾延续至今,亦可说是第三次大战滥觞蓄势,一触即发。我们应该建立“解决社会的问题与冲突,是佛教徒的责任”这种观念,进而发起大慈悲心,负荷起安定社会、净化人心的使命。而这次坛论所提出的主题──“心净国土净、心安众生安、心平天下平”,便可以针对以上三种问题提供一套解决的方法。
首先,以清净心宣扬“心净国土净”的理念,负起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责任,进而消弭生态危机所产生的问题。“心净国土净”的理念,源自于《维摩诘经》中所云: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主旨说明:外在的世界好坏与心灵的品质优劣,具有一定的相应程度。根本来说,人类居住的环境,是人类心灵环境的投影,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症结所在。由于人类社会过度的物质需求,对大自然贪求趋于极端,使得大自然反扑于人类社会,这种恶性循环源自于人类过度的“贪心”。解铃还需系铃人,要真正有效地解决因自然资源枯竭所造成的问题,必须从人的本心做起,才能转贪心为利他关怀心,而“心净国土净”的理念,便能给予现代人一条明确的解决之道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心清净故,见尘清净。见清净故,眼根清净。根清净故,眼识清净。识清净故,闻尘清净。闻清净故,耳根清净。根清净故,耳识清净。识清净故,觉尘清净。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。…六尘清净故,地大清净。地清净故,水大清净。火大风大,亦复如是。善男子!四大清净故,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清净。”佛教主张,人心之所以染污、不清净,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,一旦心役于物,便被种种贪欲烦恼蒙蔽,自然无法保持清净的心灵,所谓“嗜欲深者机浅”就是这个道理;反之,若能保持简朴、节制、惜福修福的生活,从自心清净开始,由内而外,外在的国土世界,才能得到清净。如此一来,大自然的资源得以永续长存,人类社会便能永续发展。因此,若能广为宣扬佛教“心净国土净”的理念,普遍形成共识,相信必定能为人类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。
其次,以平等心开展“心平天下平”的远见,负起人类彼此间的责任,从而消除人类各社群间的对立与争斗。“心平天下平”源自于《楞严经》:“如来谓持地菩萨言:‘当平心地,则世界地,一切皆平。’”主要说明:外在环境的限制,可由心境来转化。现今社会上充斥著种种对立、抗争,忿恨不平的心理,不但使得各社群间无法和睦相处,各族群间对立、暴力相向,甚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以核武相互制约、挑衅。总而言之,人与人之间种种冲突、忿恨不平,归咎于一个“嗔心”,而“心平天下平”的理念,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人类共处的盲点。因此,要消弭外在社会种种的不平等、不公不义,还是必须从人心改革做起,转嗔心为慈悲平等心。佛教主张,人心之所以充满对立、敌意,原因在于无法生起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慈悲心。《华严经》云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,而起大悲。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,成等正觉。”若能学习菩萨的精神,低眉垂目,视一切众生为己出,不分阶级,圆融差异,平等普度,进而达到“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”的境界,相信以这种“冤亲平等”、“以德报怨”的慈悲平等心,便能有效解决种种不必要的冲突,进而创造出一片详和的社会。
最后,以智慧谦卑心推动“心安众生安”的愿景,负起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责任,消弭个人生存意义的空虚和失落。“心安众生安”的理念,源自于禅宗二祖慧可值遇达摩祖师,只求一个“安心法门”的公案。的确,在现今忙碌、资讯爆炸的工商业社会,个人的心灵世界越来越飘浮不定,越来越难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。种种价值观的对立、错乱,使得人心迷惑,多少人因此彷徨、失落,因而流浪在人生的十字路口。人之所以对自身生存价值、尊严感到茫然,最大病因可说是一种“痴心”。如何“安心”?如何转痴心为智慧心、谦卑心?便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学问和修养了。佛教主张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何其自性,本自清净。何其自性,本不生灭。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何其自性,本无动摇。何其自性,能生万法。”理学家李翱在《复性书》亦言:“清明之性,鉴于天地,非自外来也。故其浑也,性本弗失;及其复也,性亦不生。人之性,亦犹水也。”这念心有如一潭湖水、一面镜子,是一切善法的根源,是吾人安身立命的基石。诚如朱熹《观书有感》诗云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那得清如许,惟有源头活水来。”了悟了这念心,人生的方向便更加笃定,生命的意义从此开展新页,生存的价值因而透出无限曙光。无论生命的巨流如何变化奔腾,不管生命的汪洋如何浩翰无边,这念心就像是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,让人获得绝对安全平静的归属感。因此,若能广为推动“心安众生安”这个理念,就能点亮人人生命价值的明灯,照破黑暗、照破烦恼不安,必能如无门慧开禅师所言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得到清凉、自在解脱。
全世界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,不管是SARS、禽流感或是温室效应……,没有欧洲、亚洲之分,也没有黑人、白人之分,更没有海峡两岸之分,相互依存,诚所谓拔一毛而动全身,无一能幸免。所以无论做人做事、修行出家或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世出世间,一切善法皆“从心开始”。经云:“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”人人都有佛性,我们尊重生命,肯定自己本具的觉性,也要平等尊重他人存在的价值。心法的真理,即表现在“心净国土净、心安众生安、心平天下平”的理念之中,需要我们努力传播、积极推广、认真实践。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”,是我们每一位佛教徒对整个世界的责任与义务。根本地说,众生的烦恼是佛教的责任,社会的不安是佛教的责任,世界的动荡也是我们的责任,如何将佛法慈悲、平等与智慧的理念、知见,带给人们、带入社会,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做起,由理到事、知行合一,以期长治久安,达到“人心和善、家庭和睦、人际和顺、社会和谐、人间和美、世界和平”的新六和境界。尽管时空更替,从“六和敬”到“新六和”,无论世出世法,都凸显出“和合”的真理,亘古而常新。此次由中国佛教界倡议发起所举行的“世界佛教论坛”,不但显示出人民政府对宗教的肯定,更认同佛教慈悲、平等、智慧的理念,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大力量。“世界佛教论坛”是一个好的开始、良好的示范,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。藉由“世界佛教论坛”所凝聚的共识和力量,我们相信:不但能为佛教的弘化和发扬奠定了良善的基础,也必定能为世界人类带来无穷尽的光明和希望。